联系热线
留学生回国的好处
除了更受500强等Big Name青睐之外
就是能享受到非常多的 优惠政策了
落户优先、一次性补贴、租房优惠等等
建议所有留学生做好收藏!
留学生归国福利一览
1
人才补助
北京
朝阳区“凤凰计划”:
海淀区青年英才资助:
上海
上海浦江人才计划:
上海人才租房补贴:
广州
新引进入户且在黄埔区企业工作满1年的本科应届生一次性发放2万元,硕士研究生补贴3万元,博士及副高级以上专业技术职称补贴5万。
全日制本科及以上学历人才首次入户黄埔区、南沙区可享受补贴,黄浦区本科2万元/人、硕士3万元/人、博士5万元/人;南沙区本科2万元/人、硕士4万元/人、博士6万元/人。
深圳
深圳市级引进人才租房和生活补贴:本科1.5万,硕士2.5万,博士3万。需满足一定户籍和社保要求,且未享受过购房、租房优惠政策。申请有效期为获得深圳户口即日起之后一年之内;
宝安区、龙华区、盐田区、大鹏区设有区级人才租房和生活追加补助,在领取市级补助基础上符合其他要求可领取,金额同市级;
宝安区世界知名大学应届毕业生奖励,毕业于世界知名大学(上海交通大学高等教育研究院前一年度《世界大学学术排名》前500名),且符合其他社保、户口要求,本科1万,硕士2万,博士5万。
杭州
来杭工作的全球本科及以上学历应届毕业生(含毕业5年内的回国留学人员、外国人才)发放一次性生活补贴。本科1万元、硕士3万元、博士5万元;
应届大学毕业生在西部区、县(市)工作满3年后,再给予本科1万元、硕士3万元、博士5万元的一次性生活补贴;
来杭工作的本科及以上学历应届毕业生,在杭州市无房且未享受其他住房优惠政策的,每户每年发放1万元租房补贴,共发放3年。
2
落户条件
北京
上海
在单位有落户指标的前提下满足下列基本要求(满足其中之一即可):
不满足第2、3条,但归国后薪资达到上海平均工资1.5倍
广州
符合广州市户口准入条件的以下人员:
入户年龄要求:
社保要求:
按规定需参加广州市社会保险的申报人须在申办前在本市引进单位办理五险一金登记,并连续参保6个月以上。
深圳
3
购车福利
符合以下条件的留学归国人员可以购买国产免税轿车:
优惠力度最大的是沃尔沃S90系列折扣6.8折,2020款T5智雅豪华版,市场价49万5,用留学生优惠名额买车,只要33万7,足足省了15.8万。
这些证明记得要办
如果要申请政策相关福利,以下这些证明是一定要办理的,千万不要拖到过了时限,再补材料就非常麻烦了。
1
留学生学历学位认证
国外学历学位认证是目前报考公务员、国有企事业单位入职、大型外企入职、高等教育考试等必须提供的证明材料;
是海归创业、移民、享受政策福利的重要材料;
可能会影响工资社保、职位升迁、职级评定、考学升学等;
当前有部分大型私企在招聘留学生时也会看重这一官方认证。
申请流程
(图片来源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官网)
2
回国人员证明
赴外国高等学校或科研机构进修、学术访问、攻读并获得学位,同时在国外居住满6个月的留学人员,学习或研究结束后,确定回国定居的,可以申请。
材料:
确认你入境的证件:护照个人信息页,留学第一次入境的签证页复印件及入境章复印件;
确认你回国的证件:I-94卡复印件和回国单程机票复印件,已回国人员需提供回国入境章复印件;
留学期间入境学习证明:各阶段签证表复印,学位证书、留学单位出具的证明信等;
以上为一般情况,其他特殊情况较多,请在官网查看说明。
回国求职需要做什么准备?
1
安排好时间
明确选择归国求职后,首先要做的就是清楚自己的优缺点,结合国内的就业环境、自己的专业,规划一个适合自己的职业发展方向。
事实上,因为时间的关系,大多数留学生往往会错过国内的秋招,于是多数人把求职瞄准在春招上面,可是众所周知,春招的岗位和秋招比起来会少,所以建议广大留学归国的同学, 不要仅仅只盯着春招,也要对企业补招、招聘会、实习、甚至是社招进行一些关注。
2
保持国内信息沟通
如果有回国工作的打算,就要不断关注各方校招的信息,多参加一些企业的海外宣讲,趁早了解国内的招聘情况。
招聘信息的获取,对求职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因此,及时获取最新的岗位信息是非常有必要的。
与此同时, 关注心仪岗位的招聘进度也很关键,比如接到现场面试的通知,但面试时间自己无法回国,那么就要想办法联系HR,询问是否可以改为电话或视频面试,来回费用是否报销等。
3
准备好中文简历
常年在国外学习生活的留学生难免会对中文简历生疏,但殊不知很多海归都会因为“辣眼”的中文简历被卡在 “简历关”,所以写好中文简历对海归来讲至关重要。
想要写好一份中文简历,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4
海投是大忌
一部分人可能会因为急于找到工作便海投简历,这其实是非常不明智的行为,因为这不利于你深入了解想要求职的公司。而且这不仅会使公司怀疑你对这份工作的需求度,还有可能最后得到一份并不满意的工作。
5
降低心理预期,调整心态
正视国内的“就业难”、“留学生就业难”的就业情况,正视国内外工作环境、薪资差别产生的落差。
同时,对自身要有一个理性定位,要有一颗平常心,不因为自己在国外待了几年就觉得自己各方面都很强,避免因 “眼高手低”、“期望越大,失望越大”导致对就业的排斥。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